养育指南|秋冬季婴幼儿传染病预防全攻略
随着气温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加大,病毒和细菌活动更为频繁,对身体的威胁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于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来说,这期间容易因气候变化而感到不适,引发感冒、腹泻等常见疾病。
因此,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季节性的健康挑战,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秋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并提供一份实用的穿衣指南,以期大家能够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携手守护幼儿的成长。
常见呼吸系统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潜伏期1~3天,在秋冬尤为常见。
#01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鼻、眼睛等黏膜直接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02 主要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03 预防措施
1、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3、勤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等部位;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5、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流感流行季,尽量不去人群聚集场所;
6、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居家隔离观察,不带病入托,接触家庭成员或其他婴幼儿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时,陪护人员和患者都应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冬春季是高发季节。整个病程约7-12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是2-4周。
#01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为主,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02 主要症状
主要发病特征为腮腺肿大,局部肿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疼痛加剧,部分患者有发热、头痛、畏寒、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其中1~2天到发病后5天之间的传染性最强。
#03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常规接种推荐完成两剂次腮腺炎疫苗接种;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擦鼻涕)后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接触他人;
4、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常见肠道系统传染病
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轮状病毒主要是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而引起腹泻等症状,潜伏期2-3天。
#01 传播途径
主要是“粪-口”途径,也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直接与感染者接触或者接触其粪便感染,空气飞沫也是可能的传播途径。
#02 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发热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
#03 预防措施
1、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最有效的措施;
2、注意家庭卫生,室内常通风,幼儿的食具(奶瓶、碗 、勺等)使用前清洗干净,衣被、玩具等勤换洗;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注意手部卫生,不用脏手触摸口、眼、鼻和食物等,不要吸吮手指,饭前便后及时清洁幼儿的手;
4、在腹泻流行期间不要接触患儿,不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的地方。被轮状病毒污染的物品,要通过高温、含氯消毒剂或阳光暴晒等方式彻底消毒;
5、发现幼儿感染了轮状病毒,建议及时隔离进行观察和治疗,特别是二孩家庭,更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
诺如病毒性肠胃炎
诺如病毒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每年11月-次年4月是诺如病毒的发病高峰期。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01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02 主要症状
诺如病毒胃肠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儿童感染后以呕吐为主)。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较短,通常为24~48小时。
#03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诺如病毒传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尤其在如厕和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2、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
3、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
4、家中如有腹泻患者应远离厨房或食物加工场所,同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
#01 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多发。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02 主要症状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03 预防措施
1、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卫生,在饭前便后都要清洗双手;
2、应该尽量避免带幼儿去人多嘈杂、空气流动性较差的地方,疱疹性咽峡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幼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较低,很容易被传染;
3、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我国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01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02 主要症状
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03 预防措施
1、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
2、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孩子洗手。
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孩子使用的餐具等物品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5、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6、家长要尽量配合托幼机构的晨午检工作,不隐瞒孩子病情。
7、 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近期高关注疾病
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01 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这两种蚊子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尤其是在广东、云南等地区。
#02 主要症状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眼球后疼痛、肌肉和关节痛、恶心、呕吐、腺体肿胀和皮疹。重症登革热症状通常在退烧后出现,包括严重腹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牙龈或鼻出血等。
#03 预防措施
1、保持环境卫生,清除室内外闲置容器、花盆底盘、饮水机托盘等积水,避免蚊虫孳生;
2、安装纱窗、纱门、蚊帐等,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电蚊拍等驱蚊灭蚊;
3、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或生活时,外出应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及长裤,并涂抹蚊虫驱避剂,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一般在上午7~9时和下午16~18时)在户外阴暗处逗留;
4、如果出现发烧、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
秋冬季穿衣指南
26℃穿衣法则
26℃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不管宝宝身处什么场景里,都可以参考【26度穿衣法则】。
当前环境温度+衣服温度=26℃(上下浮动1℃)
#01 不同类型衣物温度参考值
#02 秋冬穿衣建议
20-25°C:卫衣/衬衫/薄针织+打底裤/运动裤
15-20°C:薄秋衣+薄马甲+薄外套+运动裤
10-15°C:保暖内衣+薄毛衣+风衣+运动裤
5-10°C:保暖内衣+厚毛衣+厚棉服+抓绒卫裤
0-5°C:保暖内衣+厚毛衣+厚羽绒服+抓绒卫裤
当然
每个幼儿体质不同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
家长要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
灵活应用穿衣准则
秋冬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但爸爸妈妈们无需过分忧虑,尽管不同传染性疾病在病因与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传播途径却通常包括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以及消化道等几种方式。
因此,普遍采取的防控策略较为一致。只要我们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卫生健康管理也是可以预防的哦
正确穿衣
健康的饮食和作息
适当的体育锻炼
都会帮助宝宝身体强健,少生病哦。
秋意渐浓,天气转凉,
愿每个宝宝都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
健康快乐成长!
在线留言方式:
联系我们
- 品牌热线:4000231785
- 联系电话:027-87332405
- QQ:455832081
- 联系邮箱:kf@hlsjy.com
- 联系地址:重庆南岸区
扫一扫关注 慧带娃客服微信